
發展
轉杯紡紗機的發展過程,若以速度為標志,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所謂的“四代轉杯紡紗機”。第一代轉杯紡紗機的轉杯速度為36000~40000r/min,紡紗器無排雜裝置,小錠距,自動化程度低,已于20世紀70年代淘汰。20世紀70年代后,由于抽氣式轉杯紡紗機的出現,轉杯速度大大提高,并發展為第二代轉杯紡紗機,其轉杯速度為50000—80000r/min,附有排雜裝置,大錠距,提高了自動化程度。20世紀80年代以后,高新技術的應用改變了轉杯紡紗機的面貌,轉杯速度達到80000—120000—130000r/min,即所謂的第三代,附高效排雜裝置,高自動化程度,并具有自動檢測、自動接頭、斷頭自停、自動絡筒、自動打底紗、自動顯示、張力控制和安全防護等。以Autocor0312、360及RieterR20、40為代表,這些是當今最先進的轉杯紡紗機,最高轉杯速度可達150000r/min。為適應轉杯的高速運轉,轉杯直徑也逐步減小,從66mm到最小的杯徑28mm。
自問世以來,轉杯紡紗技術主要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得到了飛速發展,特別是牛仔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大和流行,使其發展勢頭不可收拾,到1992年達到發展頂峰。后來,由于紡織產品的多樣化和針織外衣的發展以及當時OE紗生產范圍的局限性(36.4tex以上),再加之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向高新技術轉移以及前蘇聯和東歐的變遷,到1995年,轉杯紡的發展開始停滯不前,只能紡高線密度OE紗的轉杯紡似乎進入了一個相對飽和階段。但隨著轉杯紡向中、低線密度紗及針織紗的開發和應用,而且世界紡織工業從西方轉移至東方以及新型纖維的加入和紡紗原料的擴大,轉杯紡的發展于1996年開始回升。到21世紀初,轉杯紡頭數約占環錠紡紗錠數的5%(以生產產量計,約占14%左右),達到了800×104頭之多。

現狀
近50年來,紡紗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先后出現了成紗機理各異
在各種新型紡紗中,轉杯紡紗由于其技術和產品最為成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推廣與應用。目前,轉杯紡技術和設備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還在不斷地進步,從而使轉杯紡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均有了迅速的提高,同時也拓寬了轉杯紡的應用范圍。
在世界紡紗業中,環錠紡占了93%以上。轉杯紡的頭數只占到環錠紡錠子數的3%~5%(歐洲為25%)。但是,按產品長度來計,轉杯紗占到總紗量的25%,若按重量計,轉杯紗占到總紗量的40%左右。目前我國轉杯紡的數量在65萬頭左右,只占到環錠的2%,與世界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據預測,到2010年左右,我國的轉杯紡頭數將達到120~150萬頭。
從我國轉杯紡設備整體情況來看,約有80%為國產設備。在這些設備中,自排風式居多,約占70%~80%,其余為抽氣式。從發展趨勢來看,生產中支甚至細支轉杯紗是方向和趨勢,也就是說抽氣式是發展方向。因為抽氣式轉杯紡紗機,轉杯無排氣孔,轉杯輕、薄,負荷小,適宜于高速,此外抽氣式轉杯負荷較小,也有利于采用雙圓盤式間接軸承、空氣軸承等,從而更利于轉杯的高速化。除此之外,抽氣式還具有排雜效率高、杯內塵雜積聚少、負壓穩定易控制等優點,可使紡紗過程和成紗質量更加穩定。
相關信息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
推薦企業